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,2021年4月16日下午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、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。三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、中欧关系、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。习近平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已决定接受《〈蒙特利尔议定书〉基加利修正案》,加强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。
《〈蒙特利尔议定书〉基加利修正案》是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197个缔约方在2016年10月15日达成的,其就导致全球变暖的强效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(HFCs)的削减达成一致。据修正案要求,这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公约已于2019年1月1日生效[1]。
制冷关乎气候变化的减缓、适应,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,提高人类福祉的重要一环。在炎热的季节维持食物新鲜,保证医疗和数据中心正常运行,空调、冰箱、冷链等制冷技术是刚需。然而,制冷也是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。国际能源署指出,全球约10%的电力被用于空间制冷(空调、电扇),许多制冷剂采用的氢氟碳化物,更是比二氧化碳强上百甚至上千倍的温室气体。
制冷的需求还在增长。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,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,到2050年,仅空调的全球拥有量将增加3-4倍,相当于在未来30年,每一秒就会有10台空调售出。
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,夏天豪华商场过度的冷气、智利车厘子和新西兰牛肉到达餐桌所需要的冷链体系,都导致了大量的排放。需要降温的不只是人类,还有由数据中心支持的互联网。我国数据中心年耗电已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2%,据不完全统计,其中约30-45%是用来给机器降温。
中国已经在绿色制冷领域领先一步。2019年6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发布了《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中国成为继印度和卢旺达之后第三个发布此类方案的国家。
《方案》指出,中国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5%以上,年均增速近20%,大中城市空调用电负荷约占夏季高峰负荷的60%。中国主要制冷产品节能空间达30-50%,还有专家认为现有家用空调的平均能效和最先进技术比,有提升3-5倍的技术革新空间。如方案所言,作为“全球最大的制冷产品生产、消费和出口国”,中国家用空调产量全球占比超过80%,电冰箱占比超过60%。方案提出“到 2022 年,家用空调、多联机等制冷产品的市场能效水平提升30%以上,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 20%,实现年节电约 1000 亿千瓦时。”
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是为管制消耗臭氧层物质(ODS)而达成,然而许多传统ODS制冷剂的替代物氢氟碳化物虽然不是消耗臭氧层物质,但温室效应极强。2016年10月,缔约方以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了《基加利修正案》,决定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减少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使用。有专家笑称,蒙约实质上已经转变成了一个气候协定。
此次中国批准《基加利修正案》将是一个新的起点。中国在推动《基加利修正案》达成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,根据修正案的规定,中国在签署后,需要在2024年将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消费冻结在基线水平,这给制冷剂和整体能源效率同步改进带来了机会。
如习主席所言:“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,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,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。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。”中国批准《基加利修正案》,且秉承着“言必行,行必果”的态度,将会为赢得这场战役再增添一股力量。